波斯猫玩爪爪的地方
肖战粉丝对AO3平台的大范围举报,引起了全网大面积的针对肖战的抵制。粉丝行为无疑是愚蠢的,表达不喜欢的底线是“抵制”,即“我不看”,如果去“举报”,让“喜欢的人不能看”,乃至“让喜欢的人受惩罚”,是无争议越界行为,但肖战如今的状况是否完全是咎由自取呢?本文将致力于分析整件事的背后起因和影响,谈谈对如今社会粉丝经济和粉丝群体的思考。
一、肖战并不无辜
我们不妨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粉丝行为不上升到偶像”这句话。
第一,这句话表达的是粉丝不希望自己或者其他粉丝的行为影响到别人眼中的偶像形象,但是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这句话不应该是对别人的要求而应该是对粉丝自身的约束,更不应是批判旁观者的武器。
第二,根据晕轮效应(Halo Effect),我们对某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恶会明显影响到对其他方面的主观认知。如果偶像的粉丝做出了令人反感的事,引起了旁观者对偶像的主观厌恶,那么即使理性上知道粉丝行为和偶像本身不直接相关(注意,不是无关),在心理上,晕轮效应仍然会客观存在。所以,“粉丝行为不上升偶像”是一句实践上的空话。当粉丝表现得引人好感,偶像的路人缘也会更佳,同理,当粉丝频繁地、大范围地人身攻击,那势必影响偶像的公众形象。
其次,肖战在这件事中的问题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他本可以做些什么,却没有做。
2.27事件开始。2.29 AO3被墙,但最后直到3.1肖战团队才做出声明。在一个通信发达的时代,一个讨论量如此巨大的消息传到肖战团队耳朵里应该不需要四天。这只能理解为,无论是肖战,亦或是他的团队,都这件事当成了“小事”,当成了粉圈司空见惯的一场争斗,以至于错过了处理的最佳时间,导致AO3被封。自此,矛盾彻底激化无法调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3.1肖战团队的发声致歉,是一篇标准的官样文章,没有提到AO3,没有提到被伤害的耽美圈,甚至没有提到粉丝举报,这种陈述连语焉不详都算不上。道歉的原因则浓缩为了“占用了一些社会公共资源”。这种避重就轻的致歉态度,实在是难称诚恳,甚至从侧面说,是一种傲慢。在这次事件中肖战本人和其团队本是最后一道能平息矛盾纷争,消解民意洪流的堤坝,但他们的失位让这道堤坝失去了闸门,即使最终发觉了事态严峻,也已经无法阻挡舆论把一切都卷入旋涡。
肖战和粉丝之间又是怎么样的一种联系呢?
我上网把时间设定到去年,在网上搜索“肖战粉丝”和“撕逼”,发现了这样一条新闻。去年九月份,在粉丝和某品牌撕逼后肖战曾经用“我在,晚安!”安慰,并且在新闻的截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粉丝的斗争方法就是“投诉”。
曾经看过一个观点“什么样的偶像会有什么样的粉丝”,当时作者并没有展开讲,我也似懂非懂。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虽然肖战自己行事并不乖张,但他的粉丝会有这么重的戾气,和肖战作为一个偶像,对于他的粉丝行为没有正向约束,在他们肆意妄为的时候默许甚至鼓励的行为是分不开的。这不是所谓的宠粉,而应该形容为媚粉。如果他认为是非比粉丝的情绪更重要,他就不会不出面制止。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当时放弃承担应有的引导责任转而选择纵容粉丝的出格行为,如今,只是得偿恶果。
二、肖战也很无奈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流量经济本身是在转向的。以影视作品为例,曾经的偶像明星只需要在电影中担纲主角,登高一呼粉丝应者众,票房大卖不成问题,比如曾经的《富春山居图》、《大武生》、《小时代》系列,依靠粉丝的力量就轻易的赚得盆满钵满。如今,风向慢慢有所转变,可能粉丝也想明白了:我想看我家idol的途径有那么多,没必要非去看他不堪的表现。所以就出现了即使是当红小生,也很难托起烂片的票房,比如《上海堡垒》、《诛仙》。而如胡歌这种平日不怎么上热搜,没什么热度数据可言的实力派演员,参演的影视作品总能带来高回报。资本是逐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明星的经纪团队也在改变宣传的方向,营销手段不再单纯停留在让艺人拍各种杂志、上各种综艺节目,而更着重于打造一个“代表作”,进而树立实力派的人设。这是粉丝经济从数据导向到作品导向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最成功的是易烊千玺,他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担当主咖的综艺作品《这就是街舞》等等,都给他积累了很高的国民喜爱度。我们可以发现,肖战的团队也是在把肖战和《陈情令》捆绑宣传,并努力打造一个演技实力派的形象。
但在这次事件中,肖战粉丝的行为完全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斗争行为,是一个争夺数据流量时代才会发起的网络动员,我觉得这次事件就很难说是拥有肖战团队的授意。也就是说,这件事本质上只是粉丝的自发行动,而且是一次目的甚至很难说是“为了我家哥哥好”的自发行动。
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粉丝的动机了,是什么让她们发动了一场网络的“圣战”呢?
类比篮球圈中的“冠军粉”概念,我认为在idol粉圈中也存在着“顶流粉”这样一个群体。
她们在追星的过程中追求的不单单是偶像带来的视觉享受,还有一种和顶流偶像共同享受荣耀的幻觉——“天哪,我家哥哥又是榜单第一!我们好棒!”,更深层次说还有在其他粉丝群体面前的优越感——“我家哥哥影响力就是比其他人大!”再进一步,其中小部分掌握一定话术和拥有一定煽动力的粉丝还在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姐妹们,大家一起把这个抹黑我们哥哥的平台举报了!”。
她们同时也是非常刻奇的群体。她们因拥有偶像而激动万分,紧接着又因和无数粉丝一同激动而感到加倍的喜悦,因为这让她感到自己处在众人的行列中,给予了她加倍的安全感。她们通过大群体来定义什么样的情感是正当的、合理的,又通过这种定义来证明自己情感的合法性,在这个闭环的感情链中,对偶像的喜爱被不断加强以至于被整个群体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那么当这种喜爱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之后,她们就很难再容忍有人不喜欢自己心目中的爱人。很遗憾的是,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情感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向群体谄媚的工具,失去了真实性。(PS:某种程度上,如今很多声讨、抵制肖战的群体也同样走在这条路上)
她们也非常幼稚。不知道是真的年岁不大还是智力不佳,文笔浮夸,行文中酷爱感叹号和莫名其妙的缩写,做错事后的处理方式也非常极端和不负责任,什么撒泼打滚啊割腕哪都来了。为什么粉丝喜欢做这种中二发言?因为中二故事里的非黑即白,迎合了她们稚嫩的是非观,也成就了那些矫揉做作表达里“非我族类我必诛之”的底层逻辑。
而当中二的心理和刻奇的情感结合并且逐渐在互联网泛滥时,非常可怕。因为这种结合给其余声音留下的空间是令人窒息的,也正是这次“圣战”的源头。
所以当我们回过头来想,这件事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在这一部分低素质的粉丝群体上,而这群最狂热、最容易被煽动、最容易把钱从兜里掏出来的粉丝群体是资本选中,然后通过运转和营销为肖战吸引来的基本盘。肖战因为她们而跻身顶流之列,但也同时背负了这个群体对问题低幼化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巨大风险。而在这次事件后,这个庞大的群体不会因为肖战糊掉而不复存在,只会慢慢转移到下一个顶流的阵营中去,很快成为慷慨激昂不分昼夜为idol打call一员。肖战,只是在这段资本逐利过程中一把顺手的镰刀,一把好镰刀断了固然可惜,但只要韭菜还在,镰刀永远不难找。
三、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糟糕的粉丝
很遗憾的是,在这个官媒都使用“阿中哥哥”,宣传中使用“呕泥酱”的网络环境中,成熟的语言形态正在在逐渐让步于以上低幼态的声音,但这不代表我们自己不应该追求理性的思考,追求做一个对自己的感情有把控的粉丝。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现在的偶像已经是一种逐渐成熟的“流水线产品”,今天从明星的选拔环节开始就实时反馈着受众的评价,数据不行的苗子会被整个产业体系迅速放弃。偶像的人设是通过各种信息营造出来的,而这些信息大部分是有选择、有引导性地释放出来的。你倾注热情的很可能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一个在引导下产生的想象中的人物。那喜欢这个想象的人物有错么?没有,而且也很合理,毕竟人设一定是讨喜的,偶像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为了填补单身女性的情感空白的,所以喜欢偶像非常正当。只是,要清晰的认识到,我们喜欢的是他的样貌和他展现出来的性格,而不是他本人,至少不一定是他本人。
第二,要看清自己的生活。拥有一个幻想的完美男友再正常不过,在没有影视明星的年代一样会有领袖崇拜,人们天生对享有大量社会财富或占有优质基因资源的人会产生幻想,但这种幻想不应该成为你对身边的人投入情感的阻碍。偶像经济成功的把“很难找到意中人”这件事合理化为“因为没人比得上我偶像所以我选择单身”,这种内在合理性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要因为对偶像的迷恋而丧失对自己的判断进而沉溺于自我满足。
第三,让自己的思想尽量开阔些,再开阔些。你听歌,不仅要听你偶像的歌,更要听其他人的歌。听的歌多了,有参照了,构建起审美了,有评判标准了,就知道偶像唱的歌哪里唱得好,哪里唱的有待改进,而不至于上来就是“他唱的比原唱唱得好太多了”。
如果你见过的多了,看过的多了,读过的多了,喜欢的就多了。你对自己的判断就会越来越自信,也就越不会在意别人喜欢不喜欢,越能包容不喜欢的声音,这才是健康的粉丝心态。你说说,有的粉丝连自家偶像的队友都容不下,她要能容下其他的声音,那才是见了鬼。